| 一把小木梳的“匠心”传承--广汉市人民政府 - 广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省级媒体
此间的美好Ⅱ·金鱼蹲点记⑤ | 一把小木梳的“匠心”传承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点击率:

七夕节临近了。这几天,李靖锋和团队正忙着筹备七夕节网络促销活动。“我们自主开发的荷花按摩梳,将在七夕节上线。”7月29日,在广汉市李木匠木制工艺品厂(以下简称“李木匠”),公司电商运营总监李靖锋高兴地告诉川观新闻。

李靖锋说,按照计划在产品上线之前,他和团队还将拍摄制作一系列趣味短视频,发布产品细节、功能,及使用方法。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消费者能更清楚地了解凝聚在这把小木梳里的“匠心”。

从家庭作坊到企业

一把梳子做成一个产业

位于广汉市金鱼镇的“李木匠”,是一家专注于传统梳篦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良中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从小受祖辈和父辈影响,他对木工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1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各式木制品。

“做木工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边角料,我常常琢磨如何利用好这些边角料,将一块木材实现最大化利用。”李良中说,木梳小巧,用料不多,制作简单方便,他便用这些边角料,做成梳子摆摊售卖。当时的产品比较粗糙,款式也比较单一,以实用性为主。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去重庆旅游途中,看到景区有人售卖木梳。这些木梳做工精美,不仅实用还具有观赏价值,深受游客喜爱。李良中发现这个商机,回家后便把自己想做木梳生意的想法告诉父亲李贤生。在父亲的帮助下,他开起了一家制梳小作坊,专业生产木梳。


李良中绘制产品设计图(受访者供图)

木梳的制作工序复杂,需要经过经过开料、切片、取型、开齿、打磨等大大小小39道工序。“每一把梳子都是匠心的沉淀。”李良中说,经过近10年的积累和沉淀,他才把“一把梳子”做成熟——2012年,广汉市李木匠木制工艺品厂正式成立。

从传统家庭手工作坊转向制造工厂,李良中带领着他的团队对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升级,并采用机械辅助手工生产。同时不断研发新产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每一把梳子都凝聚一颗“匠心”(受访者供图)

2013年,儿子李靖锋大学毕业后入厂子承父业。他把现代时尚设计和经营理念带进企业,提升木梳制作工艺,丰富了产品种类和风格。产品涵盖了木梳、牛角梳、按摩梳、气垫梳、雕刻梳、发簪、镜子七大类别。已取得20项外观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

坚持守正创新

“梳”理品牌文化价值

在企业发展初期,“李木匠”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解决生存问题,通过做产品代加工稳住市场基本盘;二是解决发展问题,2004年“李木匠”自主品牌“匠中匠”注册。李良中粗略算了一下,做一把自主品牌的梳子,相当于做代加工利润的5倍。“只有做强自己的品牌,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他说。同时,他也深刻地意识到,一家企业要传承,也必须有品牌。

回顾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在生产领域“李木匠”已经具备一定实力,但在品牌运营方面还存在很大短板。作为“李木匠”的掌舵人,李良中认为,“匠中匠”品牌文化打造要坚持守正创新。

他说,工匠精神是“匠中匠”品牌文化的核心,尽管现在机器能取代大部分工艺流程,但“匠中匠”坚持关键工艺手工制作。这样,既能培养一批匠人让这份手艺传承下去,同时也让消费者从产品的品质感受匠心的凝聚。“还要细分消费人群,并根据其特点开发相应产品。”李靖锋补充道。

在李靖锋看来,要运营好一个品牌,除了专注产品本身,还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做好宣传推广。作为公司电商运营总监,他开启了公司线上销售和品牌推广的探索。妻子祝鸿也加入公司电商运营团队,成为“匠中匠”品牌网络直播销售的专职主播。


祝鸿正在进行网络直播(受访者供图)

“木梳不仅仅是一件梳头的工具,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匠人精神,每一把木梳都凝聚着匠人们对这门手艺的热爱。”这是祝鸿在自己制作的一个短视频中说的话。在日常的网络宣传推广中,她很善于用各种新颖的表达形式,向消费者传播“匠中匠”的文化内涵。

如何进一步“梳”理品牌的文化价值?据了解,目前,在金鱼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李木匠”正筹备建设梳篦博物馆。同时,积极推动梳篦传统制作技艺申报广汉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希望通过文化赋能,不断提升‘匠中匠’品牌知名度及品牌影响力。”李良中说。

来源:川观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