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下午,“玉映金辉”良渚·三星堆文化交流活动在三星堆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办。

直播视频截图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良渚和三星堆分别作为长江上游和长江下游代表性古文明,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渊源?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和三星堆遗址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朱亚蓉共同解答了这个问题。
三星堆3号祭祀坑中出土了一件刻有神树的玉琮。马东峰院长的话题从解读这件玉琮的时空轨迹开始。
“这件玉琮出现,体现了我们整个文化的交融,文化发展的一种延续。考古发现表明,从器物本身来说,玉琮是良渚文明的首创,这件器物在良渚文明之前是没有的,然后在良渚文明以后,其实它的影响的范围是非常大的,影响了大半个中国。”马院长说,我们现在看到三星堆这件玉琮,从形制看,继承更多的是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风格。5000多年前良渚文明创造了玉琮,然后不断扩散,南到了广东,西北到甘青地区,也就到了黄河上游区域。

三星堆神树纹玉琮。周丰 摄
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对琮进行了改制,“本来琮外面是有点弧形,然后到了齐家文化的时候,它就变成了非常直。这是一个演变的过程,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种连续性。”马东峰说,脱离了良渚社会和文明的实体之后,齐家文化的玉琮和良渚的玉琮相比,文化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我们现在看到三星堆的琮,它的“长相”是齐家文化的,但是上面刻上了三星堆的最重要的一个精神崇拜符号,就是神树。同样是对玉尊崇,把神树刻上去了,就成为了带有三星堆“精神内核”的器物。“我们说文明是在不断的在变化的,在不断的在发展在演变的过程,从这里面我能看出来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些很多的特质,交融、碰撞、创新、继承这些东西都能看出来,我们又能看出来我们虽然良渚和三星堆差了2000年,距离有1500公里,但是我们有很多的东西,还是有很多的共同的地方,我们有共同的底色,我们还有很多的对世界对自然的一些理解,我们还有很多的共同性,这也是我们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的一些特质。”
良渚是玉的文明,三星堆也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玉戈、牙璋等,尤其是牙璋,马东峰院长觉得,可能对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各种文化互相之间的交融和影响,作用也非常大。“从很多器物里面我们也看出来,三星堆不仅吸收了黄河流域文化,同时也有湖北石家河文化的的影响,我们在这里面能看出来特别多的那种文明的交流,能看某个区域对我们中华文明做出的突出贡献。”
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朱亚蓉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良渚和三星堆的关联。
“我们的遗址其实是非常相似的,都是属于这种古城遗址。良渚它也是一个城,不过当然它的城的历史比三星堆要悠久得多,但三星堆其实它也是一个古蜀国的一个都城的遗址,看我们的一些遗迹现象,包括我们的城墙,城壕这一类的其实跟良渚是很相似的,包括它的一些筑城的方法和技术,其实都有很多的一些相似性的东西。”
她也提到了出土的器物的形制,“三星堆不只是一件玉琮,其实出土了差不多有十几件玉琮,这表示了对这种文化,包括这种玉琮这种器物,从精神上的一种接纳。当然形式上用一些改制和创新。还有一个器物叫玉锥形器。玉锥形器是在三星堆仁圣村墓地是出土的,属于三星堆比较早期的文化遗存,它的时间跟良渚就更相近一些,从它的形式上面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可以看出三星堆跟良渚之间的一些文化的联系。
来源:四川在线
|